站群导航

广州华立学院

行政机构

教学单位

其他

您的位置: 首页 >招生就业>招聘信息>详细内容

招聘信息

2008年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转载)

作者:土木系 发布时间:2008-03-1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2007年,全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前不久举行的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对2007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
     在去年年底中国毕业生网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我们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张小建副部长的判断我们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2007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接下来,我们对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总结
   2006年7月16日,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公布,该调查涉及的样本包括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
   [签约]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而北京高校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比例达到了60.37%。 
    [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农学、管理学和工学的就业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78.38%,58.02%和55.44%。而一直很热门的] 调查结果显示,农学、管理学和工学的就业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78.38%,58.02%和55.44%。而一直很热门的法学和医学专业,就业率只有37.85%和31.01%,属于后三位之列。
    [薪酬] 调查结果显示,在薪酬预期上,有六成以上(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2000元,甚至还有1.58%的学生愿意“零工资”就业。而在调查中,77.3%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讳言人际关系网络对于用人环境的影响,但此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企业] 报告中显示,有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问题] 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就业。
     [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64.09%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要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调整个人心态,而27.14%的大学生则以降低择业标准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即使在经历了求职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后,也有高达76%的学生认为“找工作的过程是一次必要的人生历练,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并使自己更成熟”。
    [其它]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企业不看重外语能力。在受访的44家企业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看重外语能力,而要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在60%左右。企业对毕业生自我表达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要求,也都在50%左右。
在教育部日前举行的今年第10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透露,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50万人,比今年增加50多万。 预计2007年11月20日之前,用人单位不得进入高校校园招聘应届毕业生;但是,随着大学生就业难近几年愈演愈烈,这样的禁忌实际上早已被打破,目前2008届毕业生就业大战已经悄然打响。而本刊与搜狐教育频道联合组织的调查也显示:其实有三成准毕业生们从秋季入学就已经开始找工作了。
  形势:今年140万学生未如期就业
  据介绍,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82万人,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大的一年。到今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是351万人,虽然比去年同期增加54万人,但是仍有超过140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而北京的统计数字则显示:2001年,北京市大学毕业生有6.6万余人,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量为4.2万人,供需比为1.6比1,然而到了2006年,提供给全市近18万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约6万个,供需比为3比1,就业压力呈增长趋势。
  对策:眼光向下拓展就业空间
  职业专家指出,毕业生择业时首要考虑职业发展空间、工作环境等要素,要以职业为导向,有些适合自己的、成长性良好的单位并不一定都在北京等大城市。在大城市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可选择到中小城市、内地城市工作,以减轻就业压力。
  从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去向来看,有几个方面的趋势也特别值得高校的毕业生们关注和借鉴:一是到基层就业的人数稳步增加,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到县和县以下单位就业的达到58万人,占就业毕业生的16.6%;二是到民营、三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有143万人,占就业毕业生的40.7%;三是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1.3万人左右;四是到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人数增加了55万人左右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