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管理学院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园地>党建工作>详细内容

党建工作

时代先锋汪如——白扎根深山的军人

作者:管理学系 发布时间:2010-11-0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汪如白和战友在搬运弹药箱。
 他是一名大山里的孩子,出生两个月时父亲因病去世,年迈的奶奶将他拉扯大;他入伍来到军营,十几年扎根深山,书写着一位军人对岗位的依恋;他忙于工作,难以照顾家庭,对患重病的女儿也未能关心照料,女儿年仅六岁就离开了人间,留给他满腔的愧疚……他是南京军区的一名基层军官,叫汪如白。

  

  在通往南京军区驻皖某部军械仓库的山路上,二分库主任汪如白一边走一边介绍仓库的情况,气氛轻松得不像是一次采访。他走路的速度很快,我们要小跑两步才能勉强跟上他的步伐。他发现后便慢下脚步来配合,但是不知不觉中脚步又快了起来。汪如白略带歉意地说:“不好意思,这条路我每天都走好几遍,习惯了这个速度,慢不下来。”

  大山的儿子

  他主动放弃分配到大城市的机会,回到了大山深处

  汪如白是大山沟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他出生仅两个月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从此在周围邻居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由年迈的奶奶抚养长大。

  1990年l2月,汪如白怀着对军营生活的无比向往报名参军,来到了南京军区驻皖某部军械仓库服役。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军械工程大学。令人没想到的是,毕业后,他主动放弃分配到大城市的机会,回到了大山深处的原部队。之后,汪如白经历了三次岗位变换,地方一次比一次偏远,但是他每次都欣然接受。

  2003年4月,非典肆虐,全国很多地方都开始了封闭隔离,可汪如白所在的仓库受领了一趟弹药运送任务。他主动请缨。汪如白带着几名战士坐在闷罐车里,一路上严格按照要求,从一日三餐到睡觉休息,从未离开车厢半步。将弹药如期保质保量送到目的地时,他始终注意与接收方保持距离,以免病毒传染。由于一路未敢下车洗澡,当弹药接收方安排他们住下洗澡时,每个人身上都褪下了厚厚的一层灰。汪如白圆满完成任务后,赶回仓库。单位为了防止非典被带入营区,将他隔离了半个月。虽然将近一个月没有见到自己的家人,但他没有半句怨言。

  战士的兄长

  他总在战士们最需要他的时候出现

  走进汪如白的宿合,我们注意到书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纸。上面列着分库所有战士的名字、学历、爱好和特长等。“现在的兵大多都是80后,甚至有些是90后。他们习惯了城市生活,刚到山里难免不适应,我想多了解他们一点。”汪如白说。

  新兵郑浩清楚地记得,去年5月12日凌晨2点多,他正跟班长执勤巡逻。伴着雷鸣,一场倾盆大雨突然下了起来,他们急忙跑到地面库的屋檐下躲雨。不一会儿,两人突然看到远处一束手电光亮,来人喊着他们的名字。郑浩赶忙打开手电,定睛一看是汪如白送伞来了!这让刚刚离家的郑浩感受到了部队的温暖。

  2008年大年三十晚上,战士蒋坤正在站岗。听着远处战友们传来的欢声笑语,想象着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的情景,第一次大年夜站岗的蒋坤心头不禁涌上一阵酸楚。正在这时,一个人影从远处走了过来,原来是汪如白。“小蒋,你回去吧,我来替你站一会儿。”不由分说,他利索地站到了哨位上:“快去吧,大过年的,给家里打个电话,记得代我问候家人新年快乐!”阵阵暖意流淌过蒋坤的心田,那一刻,所有的感动都化作了一个无声而标准的军礼。

  “失职”的爸爸

  他忙于工作,对家庭充满了遗憾和愧疚

  2006年,厄运降临到了汪如白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5岁的女儿格格被查出患有恶性脑瘤。

  为了不耽误汪如白的工作,妻子一个人带着孩子四处求医问药。在这期间,赶上分库忙,他两三个月也见不上女儿一面。“我负责分库安全,弹药事关重大,实在走不开。”他歉意地对精疲力竭的妻子说。2007年临近“六一”时,女儿在电话里央求爸爸回去陪她过节,汪如白满口答应,却因为分库接到了新任务没能回成家。等他完成任务回到家时,见到的却是永远都不能再开口叫爸爸的女儿和精神几近崩溃的妻子。

  汪如白安顿完女儿后事,不到一个星期就又回到了分库。他拒绝休息,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工作。战士们有时会看到他对着分库的文化长廊发呆。原来,女儿最后一次来部队看他时,刚好赶上分库战士在文化长廊画黑板报,女儿也用稚嫩的小手在长廊的一角绘出了一只可爱的小刺猬。战士们在后来更新黑板报时留下了那只小刺猬。

  朴实的汪如白说:“我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是比别的家庭多了一分不幸。我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我爱我的家,我爱我的女儿,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面对格格的相片,呼唤着她的名字,泪流满面……” 

  

  人生难免遇到挫折磨难,与其沉溺其中,不如把它看成一种财富,积极地去面对,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一流的业绩。

                                                                           ——汪如白  

(转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