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团与学生的成长
作为校园文化重要内容的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具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组成的一种学生组织,是自我学习的一种形式。同时,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这一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新鲜与迷茫并存
每年9月,大学校园随着新生入学展开的一年一度的社团纳新,被同学形象地称为“百团大战”。初入大学的新生有两种表现,新鲜和迷茫,他们对于社团充满了兴趣和新鲜感,作为大学新生的他们想的是在社团里大展自己的抱负,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进入社团之后他们才发现,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会迷茫一阵子,这应该是每个大学生都会经历的过程。
社团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对一些大学生的人生都会有很重要的影响。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创建的学生组织,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在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社团里没有等级差别,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社团的一分子。
在社团里,社长或者社团的负责人直接会影响大一新生的心理和思想,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大一新生注视着,他们这些言行举止可能会影响到大一新生未来的发展,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不同的现状
据调查,大对数大学生都是在大一上半学期进入社团,初进社团对社团很有热情,把自己所有的热情全部投入到社团里,过一段时间才发现这个社团根本不适合自己,渐渐的开始迷茫,觉得在社团里学不到任何东西,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样他们会越来越少的参加社团活动,在学期末悄无声息的离开社团。最后只留下一小部分人或几个人,成为社团的“精英”,从而成为社团下一代的负责人,社团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有的社团越做越大,成为学校的品牌社团,有的社团却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线。
■成长沃土还是理想沙丘?
有的学生在社团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明白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但有的同学庸庸碌碌,最后毫无收获。社团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也可以成为学生理想的沙丘,这究竟是谁的原因呢?是社团还是学生?
加入社团,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不仅是组织协调能力,而且能够培养自己认真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也就是要在工作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扩招,生活公寓化的形成,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对于不同学生的一些特殊需要难以兼顾,不能适应和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等多方面的情感交流和兴趣爱好,而高校学生社团的出现恰恰满足了这些需要。大学生所面临的两个主要的发展性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以及防御自我同一性的扩散。对于大学生来说,学生社团可以给他们提供方便的机会结识新的朋友,给他们带来许多共同乐趣,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动机,培养探索性学习的能力,问题解决技能和团体精神,参与社团活动是他们适应生活的一种主要途径,能避免孤独和抑郁的产生,并会带来社会卷入的增加与心理幸福感的升高。
反之,不恰当的社团活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律,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和饮食不规律等。如果社团交往完全代替了班级、宿舍等传统正式团体中的关系,则会导致低质量的人际关系,降低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使他们在面对传统正式团体的关系时更加缺少准备,使得自我效能感降低。学生社团的消极影响还体现在社团间缺少实质性的竞争,社员积极性降低,难以组织行之有效的活动,使社员参加社团活动的热情下降,很容易产生脱离社团的心理,导致恶性循环。社团活动的组织策划者,在开展社团活动时,往往凭个人好恶,想当然的开展活动,没有征求社团其他成员的意见,没有集思广益,这样的活动主题不能吸引人,给会员的帮助不大,浪费时间;加之有些社团成员之间不团结,争强好胜,各行其是,使得社团活动也杂乱无序,很难达到成员的预期。缺少民主精神,没有完整的选举制度,未选出优秀的“领导”,社团内部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凝聚力,社团活动经费的滥用,评优时不能名副其实,使得社团成员降低了对社团的信任度与参与热情,对社团失去信心,从而减少活动次数,感觉不能达到加入社团时的最初目的;又联系到选择社团时,社团给出的种种承诺,成员会有“花钱被骗”的消极心理,而这种消极心理可能会影响其观察社会的角度与心理,严重的还会对其自我评价产生怀疑,影响其价值观。
■结语:
大学社团是是一个给大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发展迅速,但尚待完善,大学生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团的影响,但学生如果真正热爱自己的社团,处理好社团与学习生活的关系,就会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