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于BOPPPS模型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BOPPPS模型以有效教学著称,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依据,是一个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强调学生参与式互动和反馈的闭环教学活动模型。BOPPPS模型主要由课堂导入、课堂目标、课堂前测、课堂参与、课堂后测和课堂总结在内的六个元素组成。实施BOPPPS模型教学,要遵循主动性与目标导向原则,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活动组织策略,注重学生深度参与。
关键词:BOPPPS模型;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育信息化
01
BOPPPS教学模型概述
(一)BOPPPS教学模型的发展历程
BOPPPS 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依据,以有效教学设计著称,是一个强调学生参与和反馈的闭环教学过程模型,是北美国家诸多名校比较推崇的教学过程模型[1][2]。目前国内已经开始在实际教学中引入BOPPPS教学模型,但更多的是与实际课程相结合的经验总结[3][4][5][6],该模型是一个能够帮助教师分解并分析教学过程、找出教学盲点、改善并提升教学成效的工具。BOPPPS 教学模型最初由ISW[7](加拿大教师技能培训工作坊)根据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对教师的资格认证所创建,最初主要用于教师的技能培训使用,在培训过程中主要采用以教学实践为主的方式通过集中强化训练以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的有效性。目前该模型已经被全世界超过33个国家引进采用,在全球超过100所大学和产业培训机构所推崇,其应用实践表明BOPPPS是一个“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教学模式[8]。尽管ISW自1978年成立以来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并且BOPPPS已经在全球超过100所大学和机构实施,但在近两年才刚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始引入和实施。对BOPPPS教学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有助于使其更加符合中国大陆的本土实际和教学需要,服务于中国本地的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二)BOPPPS教学模型的特征分析
1984年,大卫·库伯(David Kolb)提出了体验式学习模型。库伯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他将学习阐释为一个以具体体验为起点和终点的循环过程: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实践—具体体验,通过不断的如此循环,形成一个连贯的学习经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动地完成反馈与调整。BOPPPS教学模型就是一个基于Kolb体验式学习模型的教学框架。
BOPPPS模型将课堂教学过程规划分为6个阶段(或元素):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预评价(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评价(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Closure),简称BOPPPS。导入元素(Bridge-in)常常被称为“钩子”(Hook),通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学习动力导入新内容的学习;目标元素(Objective)主要根据布鲁姆学习目标分类的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明确的指出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要求和水平;预评价阶段(Pre-assessment)主要用来评测学习者现在所知道的和所理解的,用于指导教学后续安排,以及提醒学习者自己已经学会的知识;课堂参与阶段(Participatory)主要是采用积极的学习策略使学习者深度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后测阶段(Post-assessment)主要是确定学习者在经过本次课堂学习后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知识掌握程度;总结阶段(Summary)主要是给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一个共同反思的机会,学生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教师反思本次授课存在的问题或为下次课程内容打下埋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常常也会有类似BOPPPS的教学环节,比如,导入—回顾、目标—教学提纲、前测—预先提问、参与式学习—讲授、后测—课堂练习、总结—小结。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BOPPPS教学模型更加强调几个元素在课堂中的地位,突出了参与式学习,强调学习者在课堂中的主动角色,这是BOPPPS模型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区别。在BOPPPS模型中关键的要素有三个:一是模型强调和关注明确并可达的学习目标;二是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过程;三是模型强调教学过程的反思。依照转化学习(Transformative Learning)理论,恰恰是上述几个关键元素构成了学生深度参与和完成转化学习过程所必须的基本要点。
02
BOPPPS模型的有效性分析
(一)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
综观国内外研究成果,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多采用经济学角度的概念来进行界定。研究者将有效教学主要概括为三个层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9]。第一层涵义是指教学有效果,指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教学预期目标之间的吻合程度。课堂教学效果的落脚点是学而不是教,学习者有没有学会和有无进步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第二层涵义是指教学有效率,指教学产出(效果)与教学投入的比率。该指标主要反映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教学效率与教学产出成正比,与教学投入成反比。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有效率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当堂达标,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当堂实现教学目标。第三层涵义是指教学有效益,指教学效果或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教学效益主要强调学习者所学习的知识能够为学生所用(有益处),学而无用,即便是课堂教学有效果,这样的教学也无效益可言。
笔者认为,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课堂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因此,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从课堂构成要素、操作流程、教学策略等方面合理安排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最终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是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度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果;有效课堂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二)BOPPPS模型的构成要件分析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形态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离不开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支持,离不开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等要素。基于BOPPPS模型的课堂教学形态的独特性在于其所采取的教学活动组织方法更加强调参与式学习。根据美国教育学家艾德格·戴尔的记忆金字塔理论,不同的课堂组织方法使得学生所达到的学习效果也不相同。传统课堂的被动式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最差,学生记忆程度均在30%以下,而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学习效果较好,学生的学习记忆程度在50%以上。因此,从课堂构成要件来看,在实施BOPPPS的过程中,参与式学习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从实现BOPPPS模型教学活动的物质要素来看,BOPPPS课堂实现师生间信息互动的物理载体是教师关于课堂的教学设计方案,突出特点是明确可达的学习目标和系列闭环反馈评价环节的引入。
(三)BOPPPS模型的操作流程分析
课堂教学操作流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组织方式的差异。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操作流程中也会出现类似BOPPPS模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回顾导入—教学目标—课前提问—讲授—课堂练习—总结”环节。与之不同的是,BOPPPS模型的课堂教学操作流程突出强调了“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后测—总结”各元素在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根据教学曲线调查研究发现,45分钟的课堂教学,开始上课时段和快下课时段是学生课堂注意力的两个高峰时段,在课堂中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在传统课堂教学组织流程中,恰恰是在课堂中段时间教师的专注力最高,这与教学曲线理论相违背。正因如此,BOPPPS教学操作流程的特色教学环节是在学习者注意力开始涣散的时候及时引入课堂参与式教学。在组织课堂教学流程时,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按照“导学引入—生成问题—参与研讨—检测评价”的流程进行。由此,BOPPPS模型的课堂操作流程不仅能够唤回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起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的热情,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这是实现教学反馈的关键环节。
(四)BOPPPS模型的课堂结构分析
教学操作流程可以看作是课堂教学形态的一种动态结构,而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在组织架构则可被认为是课堂教学形态的一种静态结构。任何课堂教学形态实质上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而产生的互动,其中互动的方式不同,课堂各要素之间的个性化组合方式也不相同。就BOPPPS模型而言,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交互的主要媒介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课堂围绕教学设计方案开展的课堂互动、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以学习目标为核心的效能检测是BOPPPS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整个课堂主要由课堂问题导入诱发,核心是师生之间围绕问题解决的参与式互动,实质上是围绕课堂教学效能的互动。因此,BOPPPS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仍然是围绕教师、学生和课程之间的三维互动形式,其目的旨在创造一种以“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为主要组织方式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向“课堂学习”的转变。
(五)BOPPPS模型的教学策略分析
与传统课堂教学形态不同,基于BOPPPS模型的课堂教学引入了新型教学增效手段和技术性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增效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所采用的教学增效策略。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增效策略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手段、课堂结构以及操作流程等诸要素的个性化组合方式。BOPPPS模型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增效策略是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生生互学、师生互动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学习者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学生教师角色”的条件支持。学生在扮演“教师”角色的互动过程中,不仅能够拓展学习的深度,还能够实现对小组同学的辅导。研究数据表明,学生的这种角色反转能够掌握90%以上的课堂教学知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03
BOPPPS模型教学设计建议
(一)尊重主体,遵循主动性和目标导向原则
实施BOPPPS模型的课堂教学设计最根本的是要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享受深度参与课堂所带来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因此,主体性原则是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学设计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其次,实施BOPPPS模型的课堂教学要遵循教学问题的目标导向原则。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来源于好的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要贴近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实际和现实需求,并体现布鲁姆分类原则中的认识水平要求。
(二)注重课外,实现与翻转课堂的有机结合
虽然BOPPPS模型的课堂教学没有提及学生在课前及课后的教学环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组织过程中课前和课后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施BOPPPS模型的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加大对课外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其一,在实施BOPPPS模型的课堂教学时,由于学生参与课堂的力度加大,在有限课时情况下,课堂教学内容量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需要学生课外学习来适当弥补。其二,BOPPPS课堂教学组织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如果学生课外学习量得不到保证,就会使得课内教学活动仓促紧张,课堂增效压力加大。而翻转课堂在课前以在线学习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效果,能够为课堂的讨论式教学提供便利。因此,实施BOPPPS教学过程中,适度引入翻转课堂的思想,将属于课堂内部的初级学习适度前移迁置到课外,为课堂教学适度分压,能够为加强课内学习深度和知识内化水平提供保障。
(三)科学互动,提高课堂学习的深度参与程度
课堂学习是教学增效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环节。根据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在于教师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在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学生对知识运用的主观能动性。所谓深度参与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任务聚焦,内容深度增加是实现课堂教学内涵发展的关键节点,另一方面是指采用多种课堂增效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主观能动性,使其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探讨,加深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水平。例如,以开放性小组研讨形式组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从多维度来理解和掌握核心知识,在生生之间的相互思辨中提高学习效果。
(四)创新手段,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活动组织策略
BOPPPS模型强调学生、学习和参与式互动在教学增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视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组织的局限,试图创建一种形式多样和气氛活跃的课堂教学新形态。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策略所采用的知识呈现方式不同,学生藉以知识获取的感官体验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综合多种教学活动组织策略,诸如,系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小组研讨法、师生角色反转法等多种教学组织方法,最终使课堂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和反馈及时性的特点。
(五)灵活配置,避免陷入课堂教学形式化误区
基于BOPPPS模型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将简单层次的知识记忆过程在课外完成,而深层次的应用、分析过程需要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在教学实践中,切忌使课堂组织活动流于形式,表面上看课堂已经动起来,但是只是停留在身动,真正深度参与课堂的应该是心动和神动。BOPPPS课堂教学模型的六个组成元素也是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配置来使用,不能将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僵化,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设计局限于某个固定框架或模型之下,陷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化的误区。
资料来源:师培联盟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