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师培训资源分享>详细内容

教师培训资源分享

【转】教学创新大赛 一等奖备赛经验分享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8-13 22:57:11 浏览次数: 【字体:

1. 教学创新的核心是?

  • 创造力教学、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与学创新的实践活动。
  • 将最新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有独特的见解,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
  • 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引入新的教学大纲、学习内容、教学资源,或采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和评价方式。
2. 创新的环节?

图片


3. 创新的目的意义:实现课程目标、解决教学问题。


二、

凝练课程的核心目标

图片



以分子生物学为例
  • 核心的课程内容: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维持、变异及表达调控的知识与意义。
  • 最关键的学习结果:能够从分子的水平去理解和研究生命现象和过程。
  • 最迫切的学习需求:科学高效地掌握知识及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思维,能够将之用于新问题的探索和解决。

1. 针对核心目标分析教学现状

图片


2. 根据教学现状锁定痛点问题:达到课程目标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学创新可解决的真问题。

图片

3. 核心目标的达成与痛点问题的解决就是所有教学创新的归属——一致性原则。包含理念与模式创新、内容与资源创新、方法与手段创新、考核与评价创新。创新举措的梳理逻辑要与核心目标达成和解决痛点问题的逻辑一致。

4. 创新举措和实践:
  • 创设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环境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深度学习过程
  • 基于学习闭环过程培养学生知识建构能力
  • 混合式学习过程提升知识迁移应用和高阶思维能力
  • 思政融合赋力学生自主内驱的激发
  • 信息化资源及工具保障深度个性学习和精准全过程教学管理
  • 多元化学习评价及反馈——以评促学,打破成绩魔咒的外驱动机
三、

内容升华与价值升华的统一(教学内容与体系)


1. 课程内容重构的规划思路:把握四新内涵(新理念、新专业、新结构、新模式、新体系、新技术……)



图片



  • 与新科技紧密结合、对接新兴产业、突破了学科和专业的边界,由多学科交叉生成的学科。新工科作为国家战略、传统行业的现代化转型以及新兴产业的支撑,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 面向人民健康和构建健康中国,从治疗为主到预防、治疗、康养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专业,推进医工理文融通。


  • 适应全球变化、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技改进农科专业。


  • 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现代化目标。


2. 思政融合赋力学生自主内驱的激发,注意以下几点:
  • 内容章节化
  • 知识模块化
  • 价值塑造导向
  • 思政素材的选择
  • 思政引导的要点
图片
图片


3. 内容重构的理论基础

图片


4. 基于学习闭环过程培养学生知识建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知道
  • 教学内容:分层次分属性重构
  • 教学资源:形式多样、生动可视化
  • 学习方法:科学认知知识和工具
  • 学习目标:分层次达成度标准

图片


四、

基于认知目标的深度教学互动(教学过程与组织)
1. 以学生为中心
  • 教学流程:BOPPPS、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
  • 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项目式…
  • 学习活动:测试、讨论、探究、体验、协作、调研、汇报、设计……
  • 学习评估:过程评估、总结评价、量化考核、质性评价、师生/生生互评

图片


  • 教学过程如何支撑核心目标的实现:四新特色的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思政内容的渗透

2. 混合式学习过程提升知识迁移应用和高阶思维能力:课程全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想到”“做到”,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打造成长环境,建立容错氛围、敢于试错丢脸、引导全员参与、勇于表达见解、巧妙挖坑设陷、善于思辨分析



图片

3. 教师为主导搭建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提升脚手架,基于建构注意学习理论支架式教学法,为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思维提升提供结构和路径。

图片

五、

如何有效开展教学评价

图片


1. 多元化学习评价及反馈——以评促学,打破成绩魔咒的外驱动机。

图片


2. 分层次可衡量的达成度标准

图片


3. 主观+客观、证据+数据的效果呈现




六、

重点回顾


1. 教学创新各环节要素与核心目标的一致性

2. 教学创新设计、实施、成效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3. 面向“四新”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资料来源:师培联盟

终审:教师发展中心1
作者:
分享到:
打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