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园地>党建工作>详细内容

党建工作

“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党史微党课第九讲

作者:计算机系 发布时间:2021-06-23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image.png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还在清朝末年,日本就通过发动甲午战争和1904年至1905年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日俄战争等侵略扩张行动,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台湾,并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强行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关东都督府、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等殖民机构,驻有关东军,对东北进行全面的政治、军事控制和经济掠夺。

受1929年秋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国内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日本统治集团更急于对外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以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困局。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一系列政治、军事部署。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 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地震动了中国社会。在此民族存亡的紧要时刻,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承担起把各种抗日力量汇合起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号召并领导广大民众进行抗日救国斗争。

“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12月12日,北平学生举行第5次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绥远抗战”、“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号。

在“冀察政务委员会”计划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各界群众1万余人又举行示威游行,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之后,天津学生又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人民中间宣传抗日救国。杭州、广州、武汉、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继举行游行示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

正如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瓦窑堡会议”

六届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举行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这次会议是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在抗日救亡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亟需制定新的战略策略的情况下召开的。

会议由张闻天主持,与会者有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李维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张浩、邓颖超、吴亮平、郭洪涛等十余人,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也参加了会议。会上,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张浩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和中共代表团发布《八一宣言》的经过;毛泽东作《军事战略问题》的报告;张闻天作《政治形势与策略问题》的报告。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错误,制定了正确的策略。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还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为了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变为“人民共和国”。

“瓦窑堡会议”是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转折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会议中所提出的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既说明在抗日前提下,有必要和可能与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地主买办阶级中的一部分力量重新建立统一战线,也着重说明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能够和必须掌握领导权;既着重批判“左”倾教条主义在政治策略上的错误,也提醒全党警惕1927年无产阶级放弃领导权而导致革命遭受失败的教训。这也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善于总结过去革命失败的经验,学会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略的总方针,创造性地运用来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是为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力主抗敌,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蒋介石于1936年12月4日飞抵西安,要挟张、杨:如不加紧 “剿共”,即将张、杨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蒋闻枪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10余人拘押。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8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进一步与日本妥协。英、美帝国主义及亲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则希望事变和平解决,以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宋子文、宋美龄委托英籍顾问端纳飞西安探视情况。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并相应作了军事部署,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

中共中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与张、杨恳切会谈,并接见各方人士,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杨及中共代表会谈,24日,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项协议。周恩来曾会见蒋介石,蒋表示以人格担保,履行上述协议。20日下午,张学良护送蒋介石飞离西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实现团结抗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全国抗战的伟大转变。

image.png

主讲人: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党员林佳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