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会计学院
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学生社团>详细内容

学生社团

活跃社团文化 建设和谐校园

作者:会计系 发布时间:2008-03-15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从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勃兴现象探究和谐校园建设之道

Cycnet.com   2007-08-10 16:41:00 中青网

 


  通讯员:苟德培

  [摘要]:基于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实绩:消除不和谐因素——以繁荣的社团文化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与活跃化;建设和谐文化环境——以充分的努力扶持社团文化的自主性、精品性与多样化。我们认为其在文化繁荣促和谐、学生奋进促和谐之上,对于和谐校园之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出:活跃社团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关键词]:社团文化、和谐、校园文化

  有目共睹,作为高校学生文化的重要组成,社团文化无论在培养大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大学生人生阅历、拓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还是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方面,等等,其作用都举足轻重。因此,在诸高校要求普遍建设和谐校园大背景下,怎样正确引导社团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社团的文化优势,从而大力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成为了我们高校学生工作正摆上日程的重要议题。敝人不才,从高校学生社团文化之建设实绩与和谐校园建设之关系,拟就两点意见,供诸方家参详。

  一,消除不和谐因素

  以繁荣的社团文化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与活跃化。

  众所周知,而且无庸讳言,我们的大学校园里是存在不和谐因素的,如:自杀、斗殴、逃课、酗酒,等等。为此,我们制定了种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苛的奖惩办法,但是凡此种种仍然屡禁不止。有鉴于此,我们不得不反躬自省:我们究竟应该通过怎样的办法来帮助我们的大学生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踏实奋进的学习方法、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继而培养出能担重任、敢于创新、稳中求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呢?

  我们知道,从心理学角度讲,我们的大学生正处在“渴望自主、自立、自强;渴望个性张扬;渴望表现自我;渴望尊重欣赏”的青春绽放期。这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昂扬期,但又是一个极易在遭遇挫折坎坷之后悲观失望的堕落期。怎样充分引导我们的天之骄子使之从易陷悲观、易遇挫折、易致沮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而铸就出坚忍不拔、迎难而上、愈挫愈勇的品格,不仅是当前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是大学之大的翔实体现。

  实践表明,繁荣的高校社团文化对于消除不和谐因素,建设和谐进取的文化环境有四大功用:

  ㈠,对学生素养言:开拓视野、提升修养、陶冶情操。

  社团文化的核心作用正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如科研协会、文学社、新闻社、诗社等等各种研究协会纷纷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从而以各种刊物、集会为阵地,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功能的话语环境中全面开拓知识领域、提升文化修养、陶冶道德情趣,在和谐的“外交”环境中炼好“内功”。

  ㈡,对学生素质言:培养管理能力、增强组织能力、提高应变能力。

  社团文化要繁荣,社团人就必须理论联合实际,在积极的沟通、协调、配合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制定计划具体实施的能力;提高管理协调沟通配合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㈢,对学校而言:密切交流沟通,增强配合协作,建设精诚团结、和衷共济的文化环境。

  社团文化的“外交”功用正是在宽松、和谐、友好、平等的氛围中畅抒己见、交流思想,从而在互相理解、信任的基础上以协作配合的精神完成社团内部的成功运作,社团与社团之间的交流合作。在此基础上,精诚团结、和衷共济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始形成。

  ㈣,对国家、社会言:培养创造型、开拓型、创新型人才

  社会的发展日益需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开拓的创造型、创新型人才。而对高校社团的工作言:要青出于蓝青于蓝,必须要有超前的胆略、创新的见解、开拓的精神,只有这样,社团才能长足发展。而这恰就要求社团人——我们的大学生必须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开拓。

  段建先生说:“面对全球性现代意识的冲击,我们的大学生懂得了必须尽快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处理与知识转化能力”。[1]这种时代的情感与个人的危机感交织,促使大学生们主动按照未来社会的模式塑造自己。同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成长正处于社会加速发展变化的历史性转折时期,其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倾向于对个性的尊重,并逐渐利用自我摸索来决定自己的存在行式和行为方式。而高校社团文化恰是集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学术性于一体的一块充分发挥大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沃壤。是一块磨砺其意志、砥砺其品格的教育重镇。文秋林先生指出:就社团的整体功能言,它又是实践全人教育、潜在教育、通识教育的最佳方式。[2]这是言之中的的,因为以学习研究型、文娱体育型、公益服务行、社交联谊型等为代表的大学生社团的出发点恰就是要求社团人具备责任意识、协同理念、竞争精神和开拓品质的。因此,积极扶持学生社团、正确引导社团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建设和谐文化环境

  以充分的努力扶持社团文化的自主性、精品性与多样化。

  所谓学生社团,正如胡德岭先生所言,是由学生在共同爱好、特长、观念的基础上自发自愿的组织起来的,[3]通过各项赋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 的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学校“民间组织”。由其自发,所以极具自主性;由其自愿,所以极具创造性。如此,自主性决定了创造性、创造性决定了生命力,于是学生社团文化以其旺盛的勃勃生机和昂扬斗志构成了校园学生文化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而校园文化的生机盎然恰是文化环境和谐的核心所在。

  但是我们说:社团文化又是极具“不成熟的自发性与不稳定的脆弱性的”。向顺涛先生曾围绕大学生社团文化的偏差进行了动静态的分析,就其行动偏差和文化错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于此,敝人拟就高校社团文化的“不成熟不稳定”提出两点看法:

  社团的生存

  ㈠,所谓生存,无非两途:一是来源稳定的经济保障,一是极具特色的社团文化。就经济保障言,“自发自愿”成立的“民间”性质的社团其活动经费无非出于社员微薄的会费;而或出于校园内外一些赞助商的、附带大量广告宣传要求的、廉价的、且来源极不稳定的赞助费。而社团要运转,仅凭社员会众的一腔热情是不行的,没有经济作为社团机构运行的润滑剂,一切皆为空谈。就社团文化言,每个社团必须有自己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核。如文学社,即是以追求文艺的审美为标杆的文艺社团;又如研究会,则是以某文化领域某事物某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社团;等等。而我们周围许多社团贪多求全,盲目的既追求时尚文化的前卫,又模仿古典文化的风雅,结果往往陷入无以自立于社团之林的丧失了特色的困顿彷徨。

  社团的发展

  ㈡,所谓发展,也无非两途:一是社团的管理,一是社团的运营。所谓管理,首先是要求社团人在专业素养、理论品格具备的基础上兼备坚毅的意志、创新的精神。如果说特色文化是社团之魂,那么社团人则是社团之灵,社团要成功运作,继而创新开拓,必须社团人具备精深的专业素养,创新的开拓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决心、意志、干劲,唯其如此,社团始有灵,始能宏扬社团魂。其次是要求学校或院系团委有专派或专聘的指导老师对社团工作予以操作上的技术指导。所谓运营,即是在社团人的专业素养与开创精神的基础上,在指导师的技术引导下,社团在良性的轨道上正常运转、健康发展。

  基于此,高校社团要良性运营、健康发展,校园文化要和谐繁荣、光华灿烂,就需要学校、院系积极扶持、充分引导。实践表明,社团文化要繁荣,既保证其稳定的经济来源,又保证其翔实的技术支持。从社团生存上讲,鼓励特色鲜明的社团向着与其有着共同文化属性的院系挂靠,如文学社可挂靠于文学院;健身俱乐部可挂靠于体育学院;英语沙龙可挂靠于外国语学院;等等。在保证社团资金来源稳定的同时又可以张扬各院系文化的特色,一举两得而相得益彰。当然,我们也不排斥学生走上街头为社团的大型活动“招商引资”,既可以让活动经费更加丰沛,从而使社团活动开展得更加完满;又可以锻炼学生与校园外广阔社会的交往沟通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交际能力、口才素质。从社团发展上讲,学校、院系团委应指派或聘请相应的技术指导,为社团的建设和文化弘扬保驾护航。值得注意的是,院系的指导应止于宏观的方向上的引导,具体的微观上的操作则大可放开学生干脚,甚至允许学生们可以突破引导的局限,别开一幅洞天。总之,活跃的社团文化乃是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前提。

  结语:

  社团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方重阵,但我们必须走出两大误区:

  ㈠,我们提倡高校社团文化异彩纷呈、全面繁荣。所谓异彩纷呈,就是要求其必须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核,因为鲜明的特色乃是社团自立于高校社团之林的灵魂依托。所谓全面繁荣,乃是说社团特色的蓬勃兴旺、校园文化的全面繁荣。而不是要求每个社团都在文化、体育、科研而或其它等等之类上兼收并蓄。同时,社团文化的兴旺、校园文化的繁荣,并不在社团数量的多少。社团的鱼目混珠、滥竽充数般的不健康发展反是社团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的败笔。

  ㈡,竞争是和谐之媒。有同志以为和谐必须其乐融融,其实不然。我们说“面和心不和”乃是“貌和神离”之“和”,竞争并不可怕,社团之间健康的比较、竞争、追赶、奋斗拼搏,及其最终铸所就的校园文化欣欣向荣之局面始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校园文化之“和”。

  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重镇的社团文化,正是绽放在以文化繁荣促和谐、以学生奋进促和谐的探索之路上的建设和谐校园的一朵绚烂齐葩。相信,活跃繁荣的社团文化将会以自由奋进的学生文化形式,为推进和谐校园地建设作出重要贡献。(长江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苟德培,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谢华萍)

  注释:
  [1]段建等.高校社团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建设[J]. .200 ().78—81
  [2]文秋林.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4).182—185
  [3]胡德岭.高校社团文化功用辨析[J].周口师范学校学报.2006(7).127—129
  参考文献:
  [1]吕志.校园文化环境的构成及特点分析[J].理论探讨.200 ().4—7
  [2]向顺涛.大学生社团文化的偏差浅析[J].青年研究.1992(6).25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