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思政课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研讨会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搭建思政课教学“馆校合作”实践教学平台,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思政课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专项研讨会。研讨会特邀鸦片战争博物馆研究室主任曾红玲、副研究馆员吴伟宁出席现场交流,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谭德礼主持。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体高级职称教师、教研室主任、教务员、评估专员、科研秘书参加会议。
研讨会伊始,谭德礼院长指出,实践教学是为了深化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同而拓展的教学环节,亲历感是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在整合感性材料中形成的直观感受,即所谓:讲解千遍,不如体验一遍。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实践教学基地,重新审视、规划和组织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将增加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担当等元素有效融入实践,是当前我院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任务。本次研讨会聚焦这一难题,特邀鸦片战争博物馆研究室主任曾红玲、副研究馆员吴伟宁出席,经验共享,共同提升。
曾红玲主任指出,鸦片战争博物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禁毒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始终坚持用好馆藏革命文物资源,充分发挥革命文物、红色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大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推进革命文物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积极主办了各类特色实践活动,如“博物馆之夜——林则徐诗词赏析诵读会”、“三代同堂亲子家庭夜探博物馆暨5.18博物馆之夜”、“情景音乐会”等。
吴伟宁副研究馆员详细介绍了鸦片战争博物馆校馆合作的基本情况。目前鸦片战争博物馆已与一百多所大中小院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多年来,与合作院校共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共建模式,如资源外借、实地参观、送展到校、专家讲座、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等,充分发挥了博物馆和学校的教育功能。立足新形势新挑战,目前鸦片战争博物馆正在积极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借助本次研讨会,向在座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们求取经验。
随后,学院资深教授们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从教学、科研、实践三方面积极为创新校馆合作模式献计献策。如结合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性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开设专题讨论;结合我校专业特色、鸦片战争的性质开展相关选修课;立足“两个结合”,充分利用鸦片战争本身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开展教学、科研;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充分发挥校馆双方优势,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等。
研讨会结束,为推进新时代发展实践成就素材融入思政课堂,拓宽思政课教师视野,提升实践教学育人实效,17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参会人员赴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进行调研学习。连樟村在2016年被列入省贫困村,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连樟村视察并留下记挂:“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时隔六年,当年的贫困村已有巨大变化。在“连樟客厅”展览馆,调研团详细了解连樟村以党建引领践行精准脱贫为主线,改变了村容村貌、发展了特色农业、实现了村民脱贫,深切感受到村子从昔日的贫困村,蝶变成脱贫致富的样板村,连樟村旧貌换新颜的新时代奋进实践是当代中国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强国建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伟大成就和重要经验激励着思政课教师们更有信心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
本次研讨会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实践育人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抓手,充分利用广东本土教学资源,丰富思政课育人模式,不断开发各个实践基地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创新创业精神等等,全面加强协同育人,持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同时,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与各个实践基地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服务于地方的能力与水平,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向服务。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