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银龄教授示范课——蔡向凡教授之《英美文学选读》示范课精彩分享
外国语学院银龄教授示范课
——蔡向凡教授之《英美文学选读》示范课精彩分享
2024年11月7日,外国语学院的银龄教授蔡向凡老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英美文学选读》课程,主题为“诗歌(Poetry)”。课堂内容涉及了诗歌的基本要素,如节奏(Rhythm)、音步(Foot)、押韵(Rhyme)、十四行诗(Sonnet)、声音(Sound)、形式(Form)、意义(Sense)和意象(Imagery)。这一系列专业诗词概念的讲解,为同学们提供了更深刻的诗歌赏析视角。
(一)深入解析诗歌语言
在课堂开始时,蔡教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诗歌的语言特征和基本结构。她特别强调了“节奏”和“韵”在诗歌中的作用,并通过示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专业性术语。节奏和韵是构建诗歌韵律和流畅感的基础,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学生们在朗读诗歌时把握其内在的音律感。
蔡教授还详细阐述了“押韵”和“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指出这些形式如何影响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传递。例如,十四行诗的严格结构要求诗人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展现了诗歌形式的独特魅力。
(二)诗歌赏析:丁尼生与惠特曼
接下来的课堂内容进入了诗歌赏析环节,蔡教授首先带领学生们阅读了英国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的《鹰》(The Eagle)。蔡教授重点分析了诗中的“声音”(Sound)以及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Figures of Speech)。丁尼生通过简短的篇幅和紧凑的结构,表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鹰隼的力量。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带领读者进入一种凝固的、激动人心的画面,而蔡教授通过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视角,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歌的艺术技巧。
随后,课堂转向了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两首著名作品的赏析。首先是《船长!我的船长!》(O Captain! My Captain!),蔡教授引导同学们探讨了诗中所用的象征手法,并深刻剖析了诗歌的情感层次。在惠特曼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述美国总统林肯的死,表现出强烈的悲痛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蔡教授指出,这首诗的象征意义超越了字面,传递了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情感。
接下来,蔡教授讲解了惠特曼的另一篇长诗《自我之歌》(Song of Myself)。这首诗作为惠特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展示了诗人自我表达和对个体自由的推崇。蔡教授引导学生们通过文本中的象征、意象及语言的自由表现,理解诗歌如何体现19世纪美国的文化和社会变革。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从多角度解读诗歌,理解其语言技巧和背后的深层含义。蔡教授强调,诗歌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通过对音韵、修辞手法、象征意义的深入分析,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创作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这堂展示课的精彩纷呈,不仅在于蔡教授对诗歌理论的深入讲解,更在于她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细致的解读,让学生们能够在思维上得到启发,并激发了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银龄教授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将复杂的诗歌理论讲解得深入浅出,赢得了同学们的高度赞誉。通过这样的课程,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文学知识,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学术成长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银龄教师通过其丰富的课堂实践和专业积累,展示了如何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并与学生互动。这种经验分享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从而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掌握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