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下载中心>详细内容

下载中心

《围城》与人性

作者:经济系 发布时间:2008-01-20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这已是第三遍读《围城》了。这一本诠释人性的书、具有浓厚人文主义色彩的名著,在我每一次的阅读中都让我的心灵和思绪经历一次强烈的碰撞,让我不得不再一次重新地思考人生与人性。
《围城》是一有趣的书。郑重地说,是一本睿智的书。因为它的有趣与睿智源自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侃。《围城》被很多人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是因为钱锺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这种讽刺基于时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人类这种最聪明的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人生处境实质上的尴尬与窘迫,人对此浑然不知、矫蹂做作、洋洋自得,或者虽有所不知却也无奈,偶尔也被它深深刺痛,钱钟书先生于此有着深刻的观察,调侃既触到痛处也有某种宽容和理解。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钱锺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锺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钱锺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却是个严肃认真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围城》显示给我们的是一个真正聪明人是怎样看待人生和人性,希望和沉沦,幸福和痛苦,自私和卑劣。它主要写围城困境,其艺术概括和思想意蕴超出了狭隘的个人经验、民族的界限和时代的分野,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现代文明、现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结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人类的基本根性的历史反思。

《围城》有着一个结实饱满的框架,场景细节在作者简洁明快、决不滥情、幽默诙谐的描写下构成了精彩吸引的文字。即使它没有那种令人期待的情节,没有大量的历史容量和时代风云,但小说中的嘲弄与幽默,写人物的心态与外貌,到是恰倒好处、风趣自然。而在自然延伸上,“文学昆仑”钱钟书先生的那种特别的智慧和渊博的学识一任展开,令人惊叹不已。钱先生的许多见解,亦谐亦庄,或侧或正或反,嬉笑调弄,有不少是借人物之口、之惑、之思出之的。
在钱先生的文字不仅仅在于揭示哲理,他更着重对哲理进行具体体现。回国船上,三闾大学,入而出、出而入的两番上海,名义的岳父岳母,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小家……种种“是非窝”,人物在不知不觉中流露的自私狰狞的丑陋面目,还有他们矛盾心理下的可怜、痛苦、伤感、窘迫、可笑、无知、怯弱、卑劣、狂妄、尴尬的快乐,都成为了作者观赏、讽刺、调侃的对象。当然,还有一些皮毛学问、伪装、浅薄、卖弄的学问,也都成为洞见人生人性人心的幽默对象。
在《围城》一书中出现了许多好笑却令人深思反省的句子。而每个句子段落都把人性的丑陋描绘的淋漓尽致。他对人性的解剖是那么的深入。比如方鸿渐著名的克莱登大学假博士,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欺诈、虚荣、软弱、对环境的无奈等等,又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陆子潇以国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赠书给自己等等,举不胜举。扪心自问,做过这些事的似乎不止这些人,有时也包括自己,就好像我们在阿Q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相貌特征一样。或许我们曾经都自娱自乐不以为然,甚至还洋洋自得,但我门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眼球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我们的心眼很多时候都会被虚伪所蒙蔽,但我们逃脱不了众人的目光,更逃脱不了灵魂的对人性的反省。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到了羞愧,跟书中的人物一样,我也曾经在不知不觉中犯过如此恶心的虚伪的可笑的举动和错误。
每个人都有一重重的围墙。书中的主角方鸿渐就是一个最好的离子。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经以为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进入却等于是在外面,而当她与曹元朗结婚并过上真正的市侩生活时——那种生活在作者看来是绝对应该逃离的,她却安之若素;她曾经似乎已经进入了文化的围城,但她只有在成为发国难财的官倒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处。方鸿渐并不想进入孙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涂地就进去了;结婚后,他也有想冲出来的冲动。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尴尬的。这欲进欲出的矛盾使方鸿渐困惑无奈,对生活失去了能耐和兴趣。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锺书几乎必然地要从文化上来认识围城的精神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在全书的结束部分,方鸿渐在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家庭(婚姻)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
小说的结尾,那只著名的祖传老钟,方鸿渐的爸爸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儿子儿媳的宝贝钟,每小时只慢7分钟很准的钟,这会儿已经慢了5个钟头的钟: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在这里我除了看到作者嘲讽调侃的基调外,还读到了一点感伤的味道。
小说前半部分的那些吃饭斗嘴、争风吃醋,调侃意味是最浓的了;而来到的三闾大学,则突出了辛辣的讽刺意味;小说后半,主人翁回到了上海,昔日的朋友或冤家都已星散,方鸿渐的才气也锐减了许多,更多的是谋生艰难。小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但基调是不变的是对人性的剖析和深刻的反省。我们意识到,唐晓芙是书中唯一一个没有染上被嘲讽调侃被世俗污染的人物。尝试挖掘作者深沉的含义,我发现了作者对人性人心乃至社会的美好冀望。生活中总有一些新鲜纯真的东西。方渐鸿与唐晓芙的爱情从产生到因误会而破裂,显示着真爱,但也没有变成滥情,仍然保持着“人生边上”般的超越、机智,以及调侃。
在这个物质泛滥,你谀我诈,只有理性和原则的社会里,永远缺少一分纯真。社会上出现了太多的丑陋的人性和危险的灵魂。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他们深有城俯,他们的行为举躁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社会越来越发达,可人心却越来越腐朽。在许多角落里,很多人都在大声地疾呼,我们每时每刻都听到同一个声音良心与人性。朋友们,让可笑、无知、卑劣和浅薄都远离我们的灵魂吧,还心灵一片纯洁蔚蓝的天空。
 
                                                                                                                                                         06经济学(2)班邱静诗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