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教育中,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医德医风的培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我们强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专业能力。正如本网站上一篇文章《OBE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践:选择案例并融入思政元素(一)》所述,作为医护工作者,即使面对风险,明知山有虎,也一定要在心中首先把患者放到第一位。本文则基于我在讲授糖皮质激素药理这一章时的教学实践,以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位呼吸科主任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药理学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以OBE为导向,通过真实案例并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经验与体会。
一、医者仁心:抗疫战场上的生死抉择与无畏担当
2003年,“非典”疫情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而来,以一种人类从未经历、让人措手不及的方式悄然降临。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某武警医院呼吸科主任——我大学同学的爱人,突然接到部队的“奔赴前线”紧急命令,要求他连夜接收并救治从其他城市转运来的“非典”重症患者。同时,部队明确告知,他和全体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必须与外界完全隔离,包括他们的家人。
多年后,在一次同学聚会中,我的大学同学向我们回忆了当时那一幕。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当她讲述起丈夫接到军令、与家人告别的场景时,依旧泪眼婆娑。她说,那简直是一场生死离别的告别。彼时,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个“奔赴前线”的命令意味着什么,但军令如山,作为一名军医,他只能毅然决然地踏上抗疫一线。
果不其然,几天后,主任在救治“非典”患者的过程中不幸感染病毒,生命垂危。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医院不得不像救治其他重症患者一样,为他使用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这种药物虽然不能直接抗菌,甚至可能降低机体免疫力,但它能够提高患者对病毒毒素的耐受能力。在当时“非典”肆虐、几乎无药可用的严峻形势下,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成了无奈却又唯一的选择,至少还有一线挽救生命的希望。于是,医院决定采用这一治疗方案。
最终,主任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却导致他终身股骨头坏死。作为一名医生,他当然深知使用这种药物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但他更清楚,奔赴抗疫前线的意义远胜于个人安危。为了战胜“非典”,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服从命令”这一军人的天职。
二、OBE理念与思政融入:该“非典”案例引发的深度思索
在OBE理念指引下,本次教学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在知识层面,使学生扎实掌握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及潜在副作用;在能力层面,培养学生在临床情境中的决策能力和风险评估能力;在素质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高尚的医德修养。
以“非典”疫情期间某武警医院呼吸科主任的这一生动、形象的真实案例为蓝本,通过情景模拟与情感共鸣,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临床用药决策,在知识层面深化对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和副作用的理解,使学生对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印象深刻,更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临床思维、评估和决策能力。在专业知识讲授中,通过这个案例着重强调糖皮质激素的双重性:它既是救命的“重磅药物”,也可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引导学生思考临床决策中的风险与收益评估,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医德医风的责任意识。
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与能力层面的教学目标,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医学职业的价值追求,鼓励他们设身处地的思考:“如果我是那位主任,我会如何选择?”,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同理心和职业认同感,还提高了他们在综合考虑患者病情、药物风险和预后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临床思维和人文关怀意识。
医药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医德医风的培养。OBE理念倡导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成果的达成。通过将真实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可有效提升医药教育的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人才,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更多具有仁心仁术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撰稿人:张予阳
审稿人:李 莉
用户登录